1.合同主体
经营范围或等级资质是否允许?
如,在无资质或无牌照的情况下依然买卖违法违规经营,最终可能会被罚没
是否与税务条款冲突?
最终的交付主体是否一致,否则容易导致虚开!
如,真实案例,老板和业务是断开的,业务为了搞业绩和从中拿利润,面上把东西卖给有资质的公司,相互说通,达成一致,但是实际提货的人不是有资质的公司而是毫无相关的第三方,老板毫不知情,财务不走出去也会毫不知情,这种就造成了虚开的问题
四流是否符合标准?
合同流、资金流、货物(服务)流、发票流
签约主体与交易对手保持一致
交易对手与发票抬头必须保持一致
合同中应按要求填写接受发票一方的主体名称
物流信息需要与合同及发票匹配
2.合同标的
合同标的是否描述合理?
如,标的是否符合公司要求,是否公司标准合同
如,衡量是否能交付,不能交付,导致的投入成本多大、违约金多少
是否支撑想要的会计核算方式是否需要拆分确认收入?
如,实际包含了施工、商品买卖、服务等三项内容,合同是否能拆开来核算,确认收入
如,收到预付租金,财务只有知道了租金的期限,才能准确的摊销。
业务安排是否已考虑税务成本优化?
如,签约合同是否考虑了增值税及附加税、企业所得税成本,并提前做好了最低税负的测算
3.合同价格
定价是否符合定价政策?
如,是否过度让价或者优惠,是否按照既定的成本测算给予的价格
如,大的销售折扣与折让会产生贪污腐败问题,有时候业务会与客户达成一致,私下串通好,最好是二次审批,防止类似事情
如,是否按照事前定好的政策签约,不符合规定,需要特殊审批流程
合同盈利性如何?
如,业务很多时候签约合同是不会考虑公司是否亏损或者账期长短的问题,因为达成指标就有奖金拿,其他都是公司的事情,所以财务BP们对这一点要把关好
如,参考对比预算、定价标准、毛利率要求、亏损合同终止条款、客户利润指标等
合同考量的盈亏因素方面如下
如,收入、成本、费用
如,潜在支出/风险,或有负债等
如,现金流测算
4.交付方式
是否支撑理想的会计核算方式?
如,交付方式是否会影响判断控制权和风险的转移,达到确认收入的条件
是否存在风险或者额外的成本?
如,新客户和大客户一定要设置预付款项,前段时间很火的某干妈和某讯的事件有点类似,具体细节可以看下新闻
5.质保条款
质保服务是否需要单独确认收入或者造成额外成本
如,与产品价格合并的时候质保服务单独确认收入问题
如,额外成本承担的问题
如,京东购买电器类产品,下面会显示是否需要额外支付质保类款项
6.结算条款
关注四个方面
1.收款时间
原则上越短越好,实际很多行业都会存在一定的账期,疫情三年,现在很多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了,现款现货!!!否则对方不和你玩,工程行业除外

2.付款主体
如,签约主体与付款主体是否一致,衡量税务风险
3.收款方式
如,电汇、支票、汇票,考虑承兑费用,必须要公对公付款
4.信用主体
如,客户要赊销,是否有对应的额度等级条件制度
收款条件是否造成额外的资金成本?
如,为了增加收入指标,放弃了现金流和利润,这样的结果导致资金成本是多少?
如,我的净利润才5%,结果我的利息成本高达10%-15%,相当于给银行打工,并且还欠银行很多利息,得不偿失
结算方式是否约定清楚并可以接受?
如,电汇、支票、汇票,汇兑的时候额外的手续费成本是否可以接受?
如,业务只会考虑毛利润,至于收款方式产生的费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一句话,这是你财务的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一定要拉入考核指标
7.税务条款
价款是否含税是否约定清楚?
如,未来税率发生变化,如果是含税价,收入就会发生变化,约定由谁来承担税率变化的风险,合同需要明确含税与不含税
开票细节是否约定清楚?
如,说明所要的发票类型,是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是普通发票,并且还有一点,要说明提供发票的时间,这个涉及到后期应收账款的计算,所以,什么时候提供发票,一定要事先约定。
8.违约条款
1.定金
有担保性质
收受方违约,双倍返还
金额不超过合同的20%
2.订金
无担保风险
收受方违约,原额返还
金额自由约定
3.保证金
有担保性质
收受方合同结束余额返还
金额可以自由约定
4.违约金
合同签约前,无需事前缴纳
一般为20%,具体可以参考合同法
违约条款的税务处理?
如,发生应税行为,产生违约金,且二者相关,则违约金属于价外费用,需要缴纳相对应的税款;
如,未发生应税行为,产生违约金,或者违约金与发生的应税行为无关,则违约金不属于价外费用;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发生应税销售行为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
由此可知,收取的价款和价外费用属于增值税应税销售额的前提是:发生应(增值)税销售行为。如果未发生应税销售行为,收取的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属于应税销售额,则无需缴纳增值税。
收取的违约金属于所得税应税收入,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造成资金或者资产的损失有多大?
这一块要把控好前期的成本投入,要随时观察对方的经营状态,预防大量成本投入,最终导致损失
9.署名条款
如,在买卖合同中往往存在不注意写明签名人是法人代表,还是法定代表人授权的其他委托代理人,及不盖公章或盖的不是公章,用没有备案的合同章甚至业务章,或盖上了分公司或公司下属部门的印章。一定要注意这一细节,要盖公章,
有些单位的合同专用章是经过备案的也可以,但这难于判断。签字的一定要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持明确授权书的代理人,但相对方要把该授权书留件备查。
值得提醒注意的一点,在审查落款、署名、盖章时,看合同中关于签字和盖公章是怎么约定的:如果关于合同效力条款有写“签字和盖章,合同方生效”,那么就要注意审查看,署名和盖章二者是否同时都有,否则会影响合同的效力,造成买卖合同无效的风险。
10.整理不易
点赞+关注我学财务bp不迷路,下一期会对成本类合同进行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