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财务收支审计,企业财务审计分析案例

某区审计局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要求,为加强对区属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监管,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派出审计组对区属G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审前调查,梳理“简单”的企业

G企业前身成立于1958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是辖区内的老牌国企。其下属各类企业共22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家,集体企业10家,挂靠管理企业2家,集体企业及挂靠企业只涉及党政及人事监管权,不纳入区国资监管考核范围。

截至审计日,其下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仍然坚持生产制造的仅1家,另有2家已政策性停产多年,其余7家企业经营收入均来自出租原有房产或资产。

通过审前调查,审计组还了解到,G企业及其下属公司仍然采用手工记账的财务记账方式,财务体量也不大。审计组结合上述情况,初步梳理出G企业“简单”的组织形式,决定采用手工查账为主,综合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重点审计G企业本部及其下属仍运营的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状况及其构成,分析收入构成及比重,国有资产收益上缴情况等,并对重要事项进行必要的追溯和延伸。

延伸下属公司,发现“复杂”问题

面对架构“简单”、业务“简单”,管理“简单”的G企业,审计组在最初的现场审计阶段,主要以核查手工账,辅以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对G企业本部的整体情况逐项开展审计,未发现重大疑点、难点。就在审计组按部就班对G企业内控制度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G企业对下属公司的管理存在监管不严,缺乏考核机制的问题。因此,审计组决定将审计重点放在接下来对下属公司的延伸审计上。

L公司是G企业的下属国有控股企业,审计组现场审计其股权结构时就发现疑点重重。L公司的前身是G企业下属的国有全资公司,80年代停产后划归G企业下属的另一家N公司管理。L公司于90年代改制成为由N公司等三方出资设立的饮料加工企业(其余两家出资方为外地企业),但是从企业设立之初,三方均未足额缴纳投资款,导致L公司从成立之初就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只能靠向银行和个人借款维持经营。而从L公司提供给审计组的资料显示,从成立之初开始,另外两家投资方就没有履行过经营管理义务,最终实际管理权以及L公司所在地的土地及房屋产权全部属于G企业,L公司成立之初兴建办公楼拖欠建筑商J公司(民营企业)工程款一直未付清。

2009年,由于L公司拖欠的银行贷款即将到期,L公司与J公司达成协议,由J公司代L公司偿还银行贷款,所支付的贷款以借款形式在L公司财务记账,同时L公司承诺将全力配合J公司收购其余两家外地投资方的股权份额。

从2009年开始到2016年,L公司先后进行了3次股权工商变更,股东由最初的三家最终变更成为J公司控股,N公司参股的两家。在3次股权工商变更过程中,虽然L公司在工商局进行了股权变更登记,但L公司的财务账上仍然记录的是成立之初的股权结构,股权变更事项也未向上级主管G企业和区国资主管部门申请报告。

同时,审计组通过走访当地有关主管部门和查阅L公司财务账,发现J公司收购外地两家投资方股权的交易,虽然支付了相应的钱款,但始终未与上述两家企业签订正式的股权转让协议。N公司作为L公司成立之初的股东之一,由于L公司长期亏损,虽然其作为长期的实际管理者,但从未享受过企业分红。截至审计日,L公司的实际管理者为民营企业J公司。审计组认为,L公司的股权存在较大的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风险。

L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是饮用水和饮料加工,但是由于业务不景气,L公司已将生产线承包给个人,主要以出租房产和设备为主。审计组根据这个情况,将审计重点放在了核实资产和租金方面。通过实地走访和资产账实核对,审计人员发现在L公司办公场地的北面,建有一栋两层楼房和一栋别墅,从外观上看都是作为居住用房,但是两处房产并未在L公司的台账上记录。审计人员随后与L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据介绍,原来此处房产是近几年,L公司在原来的空地上兴建的职工宿舍楼,没有办理过任何合法手续,所以一直没有在固定资产账上记录。由此,审计组又发现了L公司违规兴建房产并分配给员工居住的问题。

S公司是G企业的下属国有全资公司,公司原主营业务属于北京市清理的“两高一低”产业,公司已无实际经营业务,现以出租房产为主。审计组在对S公司的账务审查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对一家H公司进行过注资,而且 S公司与H公司存在多笔数额不等的往来款项挂账未清理,但是由于S公司财务水平低下,部分财务资料已丢失无法核实。

财务收支审计,企业财务审计分析案例

审计组进一步调查得知,H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企业法人是S公司的原法人代表,H公司已无实际经营业务,处于长期持续亏损和停业状态,这些情况进一步引起了审计人员的疑虑。在随后与S公司的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中,审计组发现,S公司对H公司的注资和出借资金行为未经过其上级G企业和区国资主管部门的审批。

同时,由于H公司持续亏损,S公司与H公司之间的往来款,存在无法收回的情况,有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在审计组进驻S公司期间,陆续收到S公司内部的匿名举报信,检举S公司与H公司之间存在不正当利益分配情况,审计组顺藤摸瓜,在已有审计证据的基础上,结合群众举报,对H公司的有关账务进行了必要的审查,掌握了S公司主要负责人参与H公司私分钱款问题的有关线索。

深挖审计线索,审计成果突显

审计组在获取大量审计证据的基础上,与G企业本部领导进行了沟通,对于审计组发现的问题,G企业主要领导也承认,由于多年来未建立对下属公司的考核制度,原有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同时由于部分下属公司的问题出现时间较早,新任领导抱有侥幸心理,不愿意触碰历史遗留问题,才导致下属企业问题较多。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企业稳定经营,审计组决定将审计中发现的G企业及其下属公司问题移交给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及国资主管部门。

针对审计提出的问题,G企业专门召开内部会议,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聘请专业的社会审计机构,针对出现问题企业,重新开展了系统的专项审计,并重新制定了管理制度,弥补企业管理中的漏洞。针对L公司股权变更问题,G企业已责令L公司维持成立之初的股权结构,并重新委派人员管理L公司日常经营。同时,区国资主管部门对审计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尤其是L公司未批先建楼房和S公司违规借款以及其主要负责人私分钱款的有关问题,移交给同级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侦办。审计组积极配合纪检部门和国资主管部门,查清了L公司和S公司的违规行为,并分别给予了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

至此,某区审计局对G企业及其下属公司的财务收支审计告一段落,此次审计,审计组从看似“简单”企业的“简单”财务收支审计入手,审查出了一连串重大而又“复杂”的企业监管问题,帮助企业完善了管理制度,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该项目的审计成果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区属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起到了警示作用。

案例收获的启示

(一)由“简单”到“复杂,抓住细节不放松

随着审计全覆盖工作的开展,无论今后开展何种类型的审计项目,不管审计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审计敏感度,“于细微处见真知”,善于抓住细节,就能够从“简单”的线索中发现“复杂”的问题。

(二)善于运用多种审计方法获取审计证据

财务收支审计,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财务数据的获取和审查,要根据审计现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综合运用例如座谈法、实地走访法、综合分析法等多种审计方法,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审计证据。

(三)多部门联合,扩大审计成果

由于审计权限和手段的限制,审计部门需要与纪检监察等部门通力配合,才更容易扩大审计成果,使相关违法违纪人员受到相应的处理处罚。(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审计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夏色网 » 财务收支审计,企业财务审计分析案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