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村级财务管理,全力维护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尤其是集体资金往来、集体资产租赁、村级小额工程发包等方面,已成为农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规范管好用好监督好农村“三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所盼,海盐县通过不断深入实践,探索出农村“三资”规范提升管理新模式,让村级财务更加规范、公开、透明,使广大群众放心安心舒心。连续十余年,村级“三资”管理实现“零信访”,村级干部腐败案件数量逐年下降。长期以来,海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三资”,并以“清廉村居”建设为抓手构建起新时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实现五个100%,村级财务100%实现网上监管,村级支出100%实现网上支付,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100%,净收益50万元以上村分红占比达100%,“三治信农贷”授信覆盖村占比达100%。海盐县先后获评浙江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县、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一、实施背景

(一)践行示范需要。2006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海盐县通元镇调研时,对海盐县明确提出了当好“三个示范”的要求,即“在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上当好示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当好示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做好村级“三资”监管既是践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当好示范”的重要体现,也是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的海盐样板的具体实践。

(二)基层治理需要。一方面,2020年,海盐聚焦小县大城,坚持产业平台和城市平台双向发力;另一方面,近年来,海盐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县10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达34.92亿元,村均3325.71万元,其中最多的村达11297.97万元、最少的村也有977.9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如何管好、用好、监督好村级“三资”问题,同时为人员的自由流动吃下“定心丸”,已成为当前基层治理的焦点。

(三)维护群众利益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农村集体“三资”涉及面广、数额巨大,牵涉农民的利益、农村的稳定。加强村级“三资”监管,实现村级财务阳光化管理,守护好村集体的“家底”,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做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主要做法

多年来,海盐县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清廉村居”建设为抓手,从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建设上抓落实求实效,逐渐打造起组织网络化、产权明晰化、管理制度化、运行阳光化、监督立体化的村级“三资”监管海盐样板。

(一)数字赋能,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作用

一是搭建监管预警平台,村级“三资”管理更透明。依托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建立“三资”监管预警平台,创设“四个一”,即“一张财务分析饼图”“一组财务量化指数”“一份财务体检报告”“一条财务公开路径”,实现高效、精准、直观的监督。同时,依托“微嘉园”移动平台,将村级小微权力运行、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管理情况等实时网上公开,接受村民监督。通过监管平台,2019年度发现问题线索56条,查处违纪违法案件6起。

二是完善产权交易平台,村级“三资”交易更规范。分类将农村产权全部纳入县、镇(街道)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单项底价在50万元及以上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项目纳入县级交易,单项底价在50万元以下的全部纳入镇(街道)交易,实现分级分类公开、公正、公平交易。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平台累计成交1933宗,涉及金额3.57亿元,实现集体资产租赁溢价率达17.5%。

三是建立支付审批平台,村级资金收付更阳光。对村级资金支出,建立网上审批平台、规范审批流程,确保网上支付,杜绝资金支付腐败风险。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资金网上审批支付实现全覆盖,累计完成网上资金审批2.76万笔,涉及金额23.44亿元。同时,针对小额结算,推行设立村务卡,凡是小额资金结算都需通过村务卡,累计共发行村务卡181张,完结交易1081笔,涉及金额115万元。

(二)制度管理,关紧不能腐的权力笼子

一是明确台账管理制度,村级“三资”管理更规范。村级“三资”使用、管理、处置、发包和拍卖等重大事项都通过民主决议程序,让农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今年以来,启动“海盐县村级财务管理提升年活动”,引导各村(社区)建立了固定资产、租赁合同、工程建设、集体建设用地四套电子台账,并按要求做好台账日常登记管理工作,使得资产资源清晰、账实相符,合同工程规范、管理有序。截至目前,村级“三资”管理系统四套电子台账已登记录入台账信息1.8万余条。

二是规范项目实施制度,村级小额工程管理更透明。推动镇(街道)出台制定村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实施细则,其中单项合同10万元(不含)以下的项目按镇(街道)实施细则执行,通过竞价或比选等方式确定承包人,严禁肢解发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工程建设项目和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转让以及一定额度以上的集体采购等,及时签订合同并提交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备案。目前,全县9个各镇(街道)均已制定村级工程管理办法,将村级工程项目管理纳入监管重点。

村级财务管理,全力维护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三是建立“1+X”督查联动,村级“三资”管理更全面。县委办制定出台《海盐县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X”专项督查联动工作制度》,解决村级“三资”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管理权限依纪依法进行处置,可能涉及部门(单位)和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纪违法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给纪检监察机关。

(三)创新驱动,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觉悟

一是创新举办村书记清廉论坛,定期分析存在问题。聚焦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资产负债率高、净资产收益低、年度预算简单等“三资”管理存在的重点难点堵点,定期召开镇(街道)村书记清廉论坛,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实质、解决途径和阶段目标,着力提高村级主要负责人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已召开百名村书记论坛2次,当场形成12项主要问题的共识性意见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二是创新开展认领清廉项目,引领争先创优氛围。针对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短板,存在个别资金管理廉政风险点,设村级会计业务标准化记账、村级小额工程管理、村级劳务费规范管理、村级资产负债规范管理、村级资产资源台账化管理等6个财务管理提升项目,落实各镇(街道)认领试点1-2个清廉项目并开展评比评奖,以此形成项目规范管理的廉洁文化建设。

三是创新推行星级清廉评定,促进清廉村居建设。制定《海盐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指数星级评定管理办法》,设立“三星”“四星”“五星”等不同的清廉管理等级,促进村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三星”级以上比例数达到50%以上,进一步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全力打造群众认可的村级财务管理海盐清廉样板。

三、主要成效

(一)农经队伍筋骨更强劲。经过多年发展,海盐县村级“三资”监管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监督;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辖区内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监督责任主体,镇(街道)农业农村办承担日常监督、指导服务和权益维护等具体工作;镇(街道)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承担村级财务“双代理”工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配备农村集体资产专管员,承担日常管理工作,村务监督委员会承担内部监督工作,对全体成员负责。目前,全县拥有农村经营管理人员176人。

(二)基层治理灵魂更纯净。开展村(社区)提级巡察、作风巡察、专项巡察、延伸巡察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村(社区)党组织一届任期内巡察全覆盖,以巡察促整改、促提升、促转变。近十余年,全县村级“三资”管理引发的农户信访案件为“零”。通过实现农村集体“三资”阳光公开运行,损害集体利益、贪污侵占、截留私分、挪用集体收入等微腐败行为得到有效震慑,确保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行的规范和安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感和信赖度。

(三)农民进城安家更舒心。农村股份制改革后,股东社员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状况更加关心。基于此,海盐县依托“微嘉园”移动平台,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将村级小微权力运行、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管理情况等实时网上公开,村民可以随时查阅村务信息,了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状况,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放心进城安家落户。形成了协同监督、同向发力的长效机制,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目前,海盐县城镇化率已达5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万元。

(四)村级经济血脉更鲜活。2019年,海盐县村级集体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占比达100%,105个村年经常性收入总额达14439.27万元,最高的村达412.41万元,最少的村也有100.17万元;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占比100%,105个村年经营性收入总额达10983.88万元,最高的村412.41万元,最少的村也有39.3万元。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夯实了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快更好实现。

四、思考与建议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问题,导致基层操作于法无据。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概念性地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并没有具体规定。导致基层操作遇到难题,如税收问题,目前各村承担着收入的17.52%高额税负(房产税12%、增值税5%、城建和教育附加等0.52%)。2018年,村股份合作社的所得税也要征收,税额高达25%,部分村去除年终股民必要的分红后,各村将无资金巩固、发展再生产,再次造成全村贫困。建议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明确特别法人地位问题。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经不分问题,导致基层面临诸多难题。目前,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等农村四套机构的日常工作经费全部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行政开支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支出的60%以上,能用于农业发展支出、经营性支出的资金较少,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议村设置行政账(村民委员会)和经济账(村经济合作社),分别核算。

(三)村级财务由镇级双代理工作机制,导致村级财务意识淡化。因前期,手工记账阶段出现白条抵现等低级财务问题,出台村级会计、出纳由镇级双代理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应用,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建议逐步实现会计工作返还村级层面,有利于财务信息及时、准确、科学记账,更有利于培训一批村级财务会计队伍,实现人才培训梯队化。(浙江省海盐县纪委县监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夏色网 » 村级财务管理,全力维护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分享到: 更多 (0)